點子就要秀出來 Show Your Work!

中文書名:點子就要秀出來
英文書名:Show Your Work!: 10 Ways to Share Your Creativity and Get Discovered
作者:Austin Kleon
評價:★★★★☆

書摘、心得:

為什麼我看這本書?

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創作者、或者你想試著自我行銷,卻又常常不知從何起始,又覺得在這條路上覺得很挫折、沒動力、沒粉絲、沒方向。這本Show your work是一碗給你最好的心靈雞湯,不只信心大增,也更有方向。

書中給出了十條建議,大致能分為心理建設以及實作的概念,這兩部分。在心理建設部分,我被鼓舞,有信心繼續經營我的自媒體,而實作方面,則找到了一些不錯的點子,以後想來嚐試。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我在書中所學到的。

創作者心靈雞湯

就如同書名Show your work,前幾章,不斷灌輸的觀念是:應該放心放膽儘量去創作,努力去克服完美主義,接受不完美。我最喜歡開頭提到,我們無需是天才或專業人士才能創作、才能有所貢獻,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心地當個業餘的創作者,對世界做出一點貢獻就好。放下自尊、去分享、去與人連結互動,而不是孤芳自賞。這對我非常受用,因為我自己就很害怕把自己的作品、文章給別人看,總是認為文筆不夠好、沒有創意、說話沒有重點,自己只不過是個教中文的而已。另外我也常常會和別人做比較,覺得別人都好厲害,我怎麼如此不如人。但是把焦點從自身轉移到作品或工作上,關注作品的價值、成品能對多少人、什麼人有所貢獻,這沒自信、嫉妒就減少了,勇氣則倍增了。真的讓我敢“show my work”

The impulse to keep to yourself what you have learned is not only shameful, it is destructive. Anything you do not give freely and abundantly becomes lost to you. You open your safe and find ashes.”
—Annie Dillard

每日分享你的工作進度

鼓勵完後,作者教大家how to show your work、how to share your work。因為人類總是對除了自身外的人類感到好奇,因此我們可以好好利用人的好奇心,讓觀眾一瞥我們工作的情況,不必分享整個作品,而是分享工作的花絮、進度報告之類的。這部分讓我回想到小時候,除了愛看電影以外,我也很愛看電影的幕後花絮,能更了解電影還有明星,也感覺跟演員更親近。作者建議的分享工作花絮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以後我會試著分享跟我工作有關的一些幕後,比如說,工作進度、方法、流程、平台、消息來源等等。

作者還提到,得養成每天分享一點點工作的習慣,不用擔心不完美,因為這不是最終成品,日積月累、積沙成塔,最後成品自然而然就能成形,粉絲也會漸漸增長。這一部分跟「原子習慣 Atomic Habits」書中概念類似,先用少許時間去培養新習慣,之後要持之以恆就容易很多,也就能一天接著一天分享、一個作品接著一個作品產出。

Whether you share it or not, documenting and recording your process as you go along has its own rewards: You’ll start to see the work you’re doing more clearly and feel like you’re making progress. And when you’re ready to share, you’ll have a surplus of material to choose from.

如何更進一步

不過光學會分享還不夠,如何提升品質、如何行銷、如何維持、還有哪些事情該注意小心,作者也一一點出。提升分享的品質最快的方法就是學著說一個好故事,而學著如何說好故事的方法,重要的原則是簡潔、架構嚴謹、有邏輯,這就類似文學課或國文課的內容,不論是起承轉合、三幕式架構等都可,不過倒也不必刻意去翻課本,作者說,只要找你喜歡的作品、貼文或者童話,去分析他們的架構,依照架構去寫就好,自然就能說出一個好故事!我也希望能透過說個好故事,能幫助我的學生、幫助我的讀者及聽眾。

If you want to be interesting, you have to be interested.

小心!不要做這些事!

另外,不要分享沒有意義、沒有營養的事情,例如美食照、生活照,除非跟工作有關。不要把分享,變成人人嫌棄的垃圾郵件,其內容僅是希望別人關注,而沒有實際的貢獻。做好研究、每天分享、跟人徵詢意見、修正,吸引力會水到渠成。一方面我覺得作者說的很對,因為要是我看到一個知識型的youtuber,突然分享起與他專業無關的私生活,我大概也會轉台、滑掉。但另一方面我也懷疑這一點若套用在專業性不高的自媒體上,是否能成立?總之,可以先學著當個好粉絲,先研究一下自己當粉絲的心態,就能知道怎麼拿捏好分寸。

Don’t think of your website as a self-promotion machine, think of it as a self-invention machine.

看完書之後,我認為這是一本自媒體、一人公司要讀、創作者、行銷人、自學者、專案人員、研究人員更要讀的一本書。這是一本初級的自我行銷術,在現在社群媒體當道,有了這類似工作日記的每日分享術,要完成一項工作,會更有動力、會更快。大家共勉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hopping Cart